他誓言无声,隐姓埋名28年,用无私忘我的精神铸就国之重器。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祖国的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他就是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邓稼先。
01 娃娃博士
邓家是书香门第,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是书法名家、文坛泰斗。父亲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 历任清华等多所大学的教授。
受家学渊源影响,邓稼先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走的是文学青年的路子。
1936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在这里,他在英文、数学、物理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初识他的好友杨振宁。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二人志趣相投,交情甚笃。
不久,卢沟桥传来了隆隆炮声,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偌大的北京城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在沦陷区,中国老百姓碰见日本人要鞠躬,日寇经常强迫老百姓、学生上街高举日本国旗庆功游行,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只能乖乖服从。只有14岁的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又扔到地上狠狠踩了几脚。
邓稼先的老师知道后,担心会给邓稼先招来杀身之祸,赶紧找到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给日本人,还是让孩子尽早逃走吧。
为避免被迫害,邓以蛰慎重考虑后决定:让邓稼先南下昆明求学。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可以代为照顾。
年幼的邓稼先只得背起行囊,南下昆明。临行时,父亲只嘱咐了他一句话:“稼先,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这句话,改变了邓稼先一生的走向。
在昆明,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在联大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他的大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在北大任教的一天晚上,邓稼先无意中碰到了北大物理系二年级的于敏,两人并不相识,却聊得非常投机,无所不谈,一直聊到深夜。他们没有想到,20年后,他们俩合作提出了“邓—于方案”,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在理论设计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学习和掌握更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邓稼先决定考取留美研究生。
杨振宁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报考。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杨政宁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入读普渡大学。
1948年秋,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乘船,飘洋过海到美国求学。临行前,友人希望他能留在北京迎接解放,但是他明确地回答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
在美国,邓稼先师从核物理学家德尔哈尔教授,中美两国之间的科学技术水平差距,令邓稼先大为刺激,他下死功夫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
三年的课程,他仅用了1年11个月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年,邓稼先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02 学成归国
因为表现优异,成绩优秀,导师德尔哈尔教授有意推荐他到英国深造。如果留在美国就业,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
然而,1950年8月29日,获得学位仅仅9天,这位年轻的物理学博士与钱学森、赵忠尧等100多名留美学者一起,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同祖国的召唤相比,个人的前途从来就不在邓稼先们的考量中。他践行了出国留学时的诺言,“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
有人问邓稼先从美国带了什么回来,邓稼先笑着回答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给父亲,还有就是一脑袋的核知识。
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他这一脑子的核知识,对日后我国从事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事业,是何等的重要!
1950年10月,邓稼先加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在他的西南联大物理系老师王淦昌教授、彭桓武教授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几年内独立发表和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学者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为中国原子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崭新局面。
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和吴有训副院长工作。
03 临危受命
五十年代中期,为了打破美国等核大国的核威慑和讹诈。党和国家决定排除万难研制两弹。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开始列入日程。1954年10月,苏联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毛主席向赫鲁晓夫提出希望苏联人帮助中国搞核武器。
赫鲁晓夫婉言拒绝,“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有我们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搞这个东西浪费钱,中国同志就不必搞了。”但党和国家自己搞核武器的决心没有变。在中方的一再恳求下,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才同意:“要慎重地将苏联的核武器技术秘密传给中国。”
1957年12月28日,中苏两国签署了互派专家的书面协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帮助中国进行核物理研究。中国方面的专家领头人经过反复权衡,最终点将了邓稼先。后来的历史证明,邓稼先确实是难得的最佳人选。
1958年秋,二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1952年成立)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和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想请你参加,你看怎么样?这可是光荣的任务啊”。
邓稼先深深懂得这次谈话的分量。当晚,邓稼先失眠了。妻子许鹿希见他神情有些异常,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什么,我在调动工作。”邓稼先平静地说。他说:“鹿希,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并不知道邓稼先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但她懂得邓稼先要去做的一定是有关国家利益的大事,他一旦选定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走到底。虽然当时女儿只有4岁,儿子才两岁,但许鹿希认为,不能因家里的琐事让邓稼先分心,她宁愿自己默默地承担一切。她对邓稼先说:“放心吧,我是支持你的。”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二十一年。
04 筚路蓝缕
二机部成立了九局,也叫九所、九院、221厂,负责我国核武器的工作。邓稼先担任九局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的主任,他成为了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九院的院址坐落在北京城外北郊的一大片高粱地上。除了这一片空地,什么都没有,没有厂房、没有试验室、没有设备、没有科研人员。
凭着发展核事业的一腔热血,邓稼先领着一群新毕业的大学生,挖土、抬灰、平地、修路、砌墙,修建准备存放苏联答应要给原子弹模型的库房。但后来,原子弹模型没有等到,苏联专家却撤走了。
1960年7月,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赫鲁晓夫突然扭头不认账,要撤走全部的在华专家,两个月后,在中国的200多名前苏联核武专家被全部撤回国,所有的研发资料和设备也都带走了。赫鲁晓夫放言: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再过三十年也不可能研制出原子弹。
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只能靠自己了。
在最困难的时期,一批批杰出的专家学者站了出来。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邓敏、郭永怀、朱光亚、程开甲、周光召、陈能宽、龙文光、疏松桂等核物理专家先后进入九院,秘密地从事理论技术的艰难攻关。
研究人员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们最先进的运算工具,就是两架每秒300次的“乌拉尔”计算机,许多数据还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盘来计算。
为了保证理论计算的准确,只能再反复地验证、讨论重新计算。总共九次运算耗时了近一年的光景,光封存在仓库中的资料纸就有几十麻袋,这些都是邓稼先率领的理论设计队伍艰苦攻关的记录。
原子弹研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基地上每天只能靠酱油汤就饭,科研人员也常常饿着肚子搞研究。但是二机部理论的灯光,还是不分昼夜地亮着。
好在,这些艰苦卓绝都是值得的。在众多科学家和数万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他立刻带队转向氢弹的理论设计,和于敏一起提出“邓-于“方案。给氢弹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
1967年6月17日上午7时,氢弹实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中国的速度为世界之最。
美国用时7年3个月;
苏联为6年3个月;
英国为4年7个月;
法国为8年6个月;
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从此,中国拥有了第一代核武器,也真正有了和平的底气。
当时,世界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只有美、苏、英、法四国,时任法国总统说:“中国人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改变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这是值得钦佩的!”美苏等国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
05 淡泊名利,国士无双
邓稼先为人忠厚无私,待人真诚。由于老实厚道,早在孩童时,就被戏称为邓老憨。板凳坐得十年冷,隐姓埋名的科研生活,更需要这种与人无争,淡泊名利的品格。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文革浩劫中,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人自危,九院也收到波及,这种气质和品格使得所有人都相信他的大公无私,他得以团结各方力量,使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邓稼先和于敏等人最终也未能幸免,被集中到大西北遭受批斗。在被批斗时,邓稼先为了不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做一件违心的事。
1971年,邓稼先的挚友,已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物理学教授杨振宁访问中国。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接见了杨振宁。也正是这次访问,保护了邓稼先,以及一大批核物理科研人员,更在无形中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
接待人员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杨振宁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周总理亲自出面,通过多种途径,国防科研部门才找到了正在大西北“改造学习”的邓稼先,并让他速去北京报到。
阔别22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了。
当时,国际上风传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中国定居的美籍女核物理学家寒春的帮助下才实现,中国人不是独立完成的。在聚会中,杨振宁特意就此事询问邓稼先。
由于话题较为敏感,邓稼先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几天后,在请示了周总理以后,邓稼先专门写信回复“整个原子弹的研制和爆炸成功,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
据杨振宁后来回忆,听到这句肯定的话语后,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走进卫生间掩面,泪如雨下。
有人曾经问邓稼先研究两弹一共得到了多少奖金,邓稼先总是笑而不答。1985年,邓稼先因病住院,杨振宁前去探望时也谈到了这个话题,邓稼先才回答说一共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1985年国家首次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一万元。邓稼先研究决定大家平均分配。由于参与研发的人员众多,单位还垫上了十几万元,才按10元、5元、3元3个等级发下去。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颁奖,21年中,没有发过奖状,也没有发过一分钱奖金。”
高风亮节,何其壮哉!
06不要被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
为了新中国的核事业,邓稼先们在默默的坚守和奉献着。
他多次到罗布泊组织和参与核试验。仅从1972年到1986年进行的19次核试验中,邓稼先10次任试验党委委员,4次任试验党委副书记。
在九院的大三线基地——四川绵阳梓潼县。长卿山下一座三居室的红色砖房里。邓稼先一住就是14年。
197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氢弹空投试爆没有成功,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几个单位害怕承担责任,互相推卸指责。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作为负责人,邓稼先坐不住了:“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邓稼先一直向前走,拉都没拉住,一直走到中心点,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查看了破损情况。最终确定是降落伞的问题。
几天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住进医院做检查。体检结果显示:尿液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医生也惊呼:几乎所有的化验指标都是不正常的,怎么会受到这么严重的辐射?
因为这次事故,邓稼先受到了致命的核辐射,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代价。1985年,邓稼先被发现身患直肠癌,被强制安排住进病院时,已是癌症晚期。
从住院到逝世的363天里,邓稼先经历了三次大手术,也在病房工作了333天。在病房中完成了学术讲义《群论》,和于敏一起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20多万字,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
1986年7月,一代伟人溘然长逝,年仅62岁。从1958年到1986年,邓稼先为我国的核事业默默奋斗了28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生命弥留之际,邓稼先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不要被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
这个国家和民族应该永远记住这个人和这句话。
在北京花园路邓稼先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盆早已干枯的马兰花。是去罗布泊参加核试验的同事带给邓稼先的。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细心地用线把枯干的枝干缠绕起来,摆放在邓稼先的遗像前。在遗像旁的玻璃板下,摆放着一张领奖通知单,那是邓稼先逝世三年后,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奖金1000元。
上面写着: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项目:原子弹的理论突破及武器化,氢弹的理论突破及武器化;奖励金额:1000元……
许鹿希教授把奖金赠给了核武器研究院的青年科协,她同时在信中写道:
“……一个人靠脊梁才能直立,一个国家靠铁脊梁才能挺立。研究院的工作能使中国挺立得更高更强,青年同志们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同时,在你们身边有和邓稼先共事多年,有的至今仍在奋战不息的元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