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力 压力(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re”,意为“紧紧拉住”的意思,所以又称为紧张或应急。压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科绝对压力有不同的解释。但目前普遍认为,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中的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得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
2.压力源 压力源(strdssor)又称为紧张源或应急源,是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中的刺激。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有以下几类。
(1)生物性压力源:如各种修女、病毒、寄生虫等。
(2)物理性压力源:如温度、湿度、光 、声、电、放射线等。
(3).化学性压力源:如药物、酸、碱等。
(4).生理病理性压力源
1.正常生理功能变化: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等,或基本需要为满足,如饥渴、活动等。
2.病理性改变:如缺氧、脱水、电解质紊乱、疼痛或手术、外伤等。
(5.)心理社会性压力源
1.一般性社会因素:如丧失亲人、家庭或工作中人际关系不协调。
2.灾难型社会事件:如地震、洪水等。
3.心理社会因素:如参加考试、结
婚、毕业分配等。
3.压力反应 压力源作用于机体时,机体所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压力反应。在压力状态下,每个人的压力反应表现不一,答题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张力增加、胃肠蠕动增快或减慢等,它是人的本能反应。
(2)心理反应:常见有焦虑、忧郁、否认、依赖、自卑、孤独、恐惧、愤怒等。
(3)认知反应:轻度压力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但持续的、清冽的压力可以降低个体的判断与决策能力。
(4)行为反应:表现为下意识过多地重复某些动作、语速增加或迟钝、难以用语言表达、频繁出错、行为混乱或退化等。
(二)赛里的压力与适应学说
汉斯·赛里(Hans Selye)时艰难的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他于20世纪40~50年代对压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于1950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压力》(又译为《应激》),其压力理论对压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被称为“压力理论之父”。
1.一般理论压力使人体对任何需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一种无选择的影响了全部或大部分系统的反应,也就是整个身体对任何作用于他的特殊因素所进行的适应,而不是某一器官或系统。例如,对严寒的酷暑,人体是通过发抖和出汗这两种不同的表现进行适应。虽然这两种特异性反应不同,但严寒和酷暑这两种应激源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确是相似的,也就是都能迫使人体的神经系统、血管和皮肤做出适应,促使机体恢复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