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汕头
汕头市,广东省辖地级市,简称“汕”,别称鮀城、鮀岛,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汕潮揭都市圈城市,国际枢纽海港、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永久会址,位于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南濒南海,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是中国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截至2022年末,汕头市下辖6个区1个县,总面积22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54.19万人,人口密度2463人/千米。
汕头市域古属潮州府地,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有英法美荷德丹瑞日意等13个国家设立驻汕头领事馆,总数仅次于广州。民国十年(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成为广东省内第二个设市的城市。设市没多久,汕头就发展成粤省第二大城市。1932至1937年外洋船进出汕头口岸的船舶艘次和吨位数均占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广州。
汕头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华侨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中国经济特区、中国潮菜之乡、国家物流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粤东中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21年城市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36位。
粤东的揭阳、潮州、汕头三市这片地域,潮汕三市历史上长期同属一个地方政区,自秦汉隶属古揭阳县地,自隋代隶属潮州府地,近代始称潮汕,1991年汕头市域分设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

第一:南澳岛
南澳岛,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北濒柘林湾、南濒南海,介于东经116°56′~117°9′、北纬23°24′~23°29′,属基岩质大陆岛,中华白海豚重要栖息地,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南澳岛面积达117.73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4.3千米,地处泉州—汕头地震带南端,分布有南澳—长乐断裂和皇岗断裂2条活动性断裂。南澳岛以低山剥蚀丘陵地貌为主,外形似葫芦,海岸多为岩石陡岸,全岛最高峰为大尖山(588.1米)。
南澳岛是中国唯一的全岛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南澳县唯一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南澳岛素有历来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中国大陆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第二:汕头小公园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心位置坐落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国平路、升平路、安平路交汇处,以“中山纪念亭”为发端,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城市街区。范围西至西堤路、北至西港高架路—中山西路、东至福平路—张园内街—外马路—南海路、南至南海横路—外马路—商平路—至平路—海墘内街—棉安街—镇邦路,总面积72.43万平方米,较好地保留了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街区原貌,见证和承载了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成为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结构分为一轴、两核、三区。一轴即潮人精神家园轴,是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核心、以安平路为轴线,通过标志性建筑的改造、公共空间的塑造、交通的梳理、文化的凸显等手法打造。两核包括百载商埠文化核心,以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等形成;骑楼风情文化核心则是展示传统骑楼建筑的文化核心。三区包括小公园片区、安平西片区和现代居住片区。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作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是近代开埠的34个城市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较为完好的开埠区和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承载着不少海内外潮人的乡土记忆,是“潮人精神文化家园”。
2021年7月12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小公园开埠区西堤街区2处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第三:北回归线广场
“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汕头市南澳县青澳湾的北回归线广场,是我国建成的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在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县上,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该标志塔由CIID常务理事——郑少文总设计师主刀设计。
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自然之门”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达到“立杆不见影”的效果。
“自然之门”位于汕头市南澳岛东端的青澳湾。
北回归线标志塔所在地——北回归线广场,占地33亩,由汕头市中环投资有限公司捐建,紧邻中环。碧海蓝天度假社区,与海悦顶级度假酒店,海悦别墅、海悦公寓及风情街融于一体,是迄今我国建成的第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据设计者郑少文介绍,该塔设计采用汉字“门”字进行演变造型,球体半径3.21米(对应春分3月21日),悬臂长6.22米(对应夏至6月22日),从底座到球体高12.22米(对应冬至12月22日);两边门柱所倾斜的角度正好对应北纬23.50(对应北回归线纬度)。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将穿过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地台中央。
南澳“自然之门”,与1986年竣工的汕头西郊鸡笼山上另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形成一山一海、东西呼应的新景观。



第四:汕头旅社
汕头旅社旧址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商平路43号,始建于1948 年,坐东北向西南,为五层欧式骑楼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246.33平方米。
汕头旅社凝结着海内外潮人的乡愁,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汕头故事。随着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历史记忆走到人们面前,被发现、被记录、被了解。
汕头市金平区人民政府在2011年将汕头旅社旧址列入《金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査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认定该旧址对于研究汕头早期的金融经济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五:妈屿岛
妈屿岛,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城区,是内海湾上的一个小岛,汕头海湾大桥经岛而过。2020年,汕头火车站至妈屿岛双向公交线路开通。
妈屿岛地处北纬23°20′,东经116°44′。在汕头市汕头港出海口,德洲水道北侧,北距大陆约0.3公里。与德洲岛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势,为汕头港屏障。
旧时渔民出海经此拜妈祖,必备活鸡,拜后就地放生,故又名放鸡山。



第六:西堤公园
西堤公园,位于汕头老市区西南角,西面为西港河入海处,南面为礐石海,面积约5.2万平方米。
公园见证了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承载了汕头几百年历史风云,是百载商埠繁荣的发祥地,也是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如今公园西南边的海岸线与一百多年前的岸线形状仍基本保持一致。
西堤公园是一个以“侨批”为建设主题的公园,其作为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多方面展示了侨批文化和其精神内涵。



第七:潮人码头
潮人码头文化公园是汕头未来的一处滨海景点,它位于汕头金平区的海滨路西段,大致包括从东边的海军码头至西边的西堤客运码头和备用码头一带,与礐石风景区隔海相望。包含中心广场观景区、特色风情街区、潮海关史展示区、潮汕文化展示区和国际游艇码头区等5个功能片区。将有文化综合馆、商业街、游艇会所、免税店等建筑坐落于此。
为突出潮汕文化和港口文化特色,弘扬及展示潮汕文化、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展示城市新形象,汕头市将原海滨文化公园改为汕头市潮人码头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一个既有公园绿化内涵、满足公众开放需求,又集旅游休憩、游艇会所、高端休闲购物、餐饮、商业等的城市综合体以及高端旅游文化目的地。



第八:侨批文化馆
侨批汕头侨批文物馆于2004年4月24日在汕头市落成揭幕。该馆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饶宗颐教授倡导,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的。是中国首家侨批文物馆。
新侨批文物馆于2013年7月28日在汕头开埠发源地的外马路18号开馆。
广东潮汕地区是中国的著名侨乡,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侨胞已逾千万。侨批文物馆设在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总面积200 多平方米。
该馆有“潮汕侨批文化图片展”,展出包括“侨批的历史轨迹”、“华侨侨眷生命线”、“侨批文化的研究”、“筹办侨批文物馆”四个部分的照片200幅,还陈列部分侨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
2022年,汕头市委编办同意汕头侨批文物馆作为市档案馆侨批分馆,由市档案馆管理,并在市档案馆增设侨批档案部,增加4名编制;市财政局每年增加专项经费100万元,为接下来侨批档案的征集、管理、研发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