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思妇诗。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让人感到孤独寂寞,这位女子思念着远行的丈夫,担心着他的安危。她想着想着,不禁入了神,仿佛丈夫回来了,她转悲为喜,欢欣雀跃。
可是,这只是梦境罢了。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她与丈夫已是分别好久了,登高望远,她盼望着,盼望着。
没看到心上人,只看到山上的蕨菜和薇菜,长得那么茂盛。她心不在焉地摘着野菜,思绪飘向了远方,想象丈夫归来,相聚团圆的情景。

《诗经·召南·草虫》
喓(yāo)喓草虫,趯(tì)趯阜螽(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
喓喓:虫鸣声
草虫:指蝈蝈
趯趯:虫跳跃的样子
忧心忡忡:心绪不宁的样子
觏:指男女情事
降:平静
(释义:蝈蝈喓喓地鸣叫着,蚱蜢成群地跳跃着,远行的人还未回来,我真为他担忧。如果见到他,如果和他在一起,我就放心了。)
陟(zhì)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chuò)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忧心惙惙:心慌气短的样子
说:通“悦”
(释义:登上南山,采撷蕨菜,远行的人还未回来,真让人忧愁。如果见到他,如果和他在一起,我该是多么喜悦。)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夷:心安平静
(释义:登上南山,采摘薇菜,远行的人还未回来,真让人悲伤。如果见到他,如果和他在一起,我就安心了。)
这首诗以成群结队的昆虫起兴,诗人因时感怀,一半写实,一半幻想,本是诗人自我宽慰的无奈之举,但现实中无限的愁思与幻想中的喜悦产生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诗人与丈夫离别的痛苦心情。
后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