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理者?

在超过5年的管理经历中,我看过针对管理者职责中,最接地气,最实用,最容易理解的的一句话是:管理者的职责是建立标准,然后引入机制使标准得到维护,然后再引入改善去改进标准。

也听过很多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实际是管人+管事。总体来管理的目的就是逐步提升标准,使事务变得越来越好,但是过程中需要执行SDCA。

首先,一旦建立了标准,管理者就必须让所有的员工严格遵守标准,这是对人的管理,如果管理者不能让人员遵守已订立的规则和标准,其他事情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一步坚持下去以后,就需要引入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改善。

改善这一概念解释了日本与西方管理层处事的区别,西方习惯于"激进式变革",而日本遵从"逐步改进"的规律。

中国不少企业经营者崇尚激进式变革,视"改善"为小打小闹的玩意儿,企业需要大手笔,如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策略重建、并购等。但激进式变革往往是在企业面临重大危机、问题变得严重且紧迫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果断措施。进行激进式变革时,企业必须具有抗冲击的坚实基础,如管理水平较高、基础扎实、企业领导威望高等。激进式变革往往风险大、失败率高、易发生反复。

相对于激进式变革而言,改善的步伐虽然是渐进式、阶梯式的,但随着全员的参与、持续的提高和积累,会带来戏剧性的重大成果。同时,改善的不断深入会让企业拥有承受激进式变革的强健体魄。

因此,对于现场标准提高,对于改善來说,我们更应该重注过程导向。

而改善对于工厂不同阶层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

高层管理者:

意志坚决地引入改善理念,把改善当作企业策略

通过分配资源为改善提供支持和指引

为改善建立规则,创建跨职能的目标

建立有助于改善的系统、程序以及结构

中层管理者与员工:

通过规则部署和跨职能管理,按照高层管理者指引,对改善目标进行部署和实施

在职能范围内实施改善

建立、维护、更新标准

通过扎实的培训项目使雇员拥有改善的意识

帮助雇员发展解决问题的技术与工具

监管者:

在职能角色中实施改善

为改善制订计划,并为工作提供指导

改善与工人的沟通,保持高昂的士气

为小组活动(如质量小组)和个人建议系统提供支持

提供改善建议

工人:

在建议系统和小组活动中参与改善

在车间遵守纪律

进行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从而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通过多种教育加强技术、工作业绩,提高专业技能。

在商业环境日新月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今天,"改善"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