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氏教导人们打鱼捕猎,神农氏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产生了农耕文明的萌芽,为孕育长期的农业文明做好了铺垫。

东汉的《白虎通》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神农的称号从何而来?上古的人们都吃鸟兽的肉,到了神农的时代,民众越来越多,鸟兽数量不足。这时候,神农根据天气时令的变化,按照地势土壤的条件,制作了耒耜等农具,教导人们耕种作物。人们感到神奇地学会了这种方法。这就是神农称号的由来。

原始人在田间劳作(图像由AI生成)

这段故事说明,神农不是神,只是农耕的方法让当时的人觉得神奇而已。神农的名号虽有神字,但很少带有神话的性质,而是被描述为一个教人农耕的圣人。

东汉以前,已有神农氏的传说,但都比较零散,不如《白虎通》这一段讲的具体。

《周易•系辞》说神农氏的时代在庖牺氏和黄帝之间,砍削木头做成翻土的耒,弯曲木材做成起土的耜,把使用方法传授给人们。《管子》说神农氏兴起,种植五谷,九州的人们才知道吃粮食,全天下都习惯了。《逸周书》说神农的时候,天上下起粟雨,神农于是耕地种粟。

天降粟雨(图片源于网络)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说神农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就懂得种庄稼,用粮食来祭祀,引导人们重视农业,因为在农业方面非常神奇,所以被人们称为神农。《淮南子》从《神农书》中引神农之教说,壮年男子不耕地,天下就会有人因此挨饿;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因此受冻。因此神农亲自耕地,妻妾养蚕,给天下人做示范。神农不是后代的帝王,在那么原始的时代,即使当了部落首领,恐怕也不会有妻有妾。神农氏时没有文字,当然写不出《神农书》。《神农书》是后世农家学者所编,本书也早已散失了。

神农塑像(图片源于网络)

西汉时的《大戴礼纪》说炎帝就是大庭氏,制作耒耜,播种百谷,被称为神农。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把此前记述整合起来,说炎帝就是神农氏,姓姜,是少典妃子女登感神龙而生,人身牛头,也叫魁隗氏、连山氏、烈山氏。

耒耜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用以松土,既省力又高效,其发明是一种划时代的工具革新。使用耒耜等农具使深耕和大面积播种成为可能,将一些野生植物逐渐驯化为农作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图片源于网络)

稻、黍、稷、麦、菽是早期的主要作物,北方不产稻,五谷中的稻以麻代替,古时麻籽也是主食;黍是粘的黄米;稷即粟,是不粘的小米;麦即小麦,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从西亚传入中国;菽是豆的总称。

随着耕播农业的出现,原始的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肥料、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原始农作物经过长期改良,品质和产量逐渐提高。民以食为天,食粮是中华大地先民创造文明的根本保证。

稻、黍、稷、麦、菽、麻(图片源于网络)

在农耕时代以前,人们主要依赖采集和狩猎生活,常常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受自然环境制约很大,一旦气候有所变化,就不得不逐水草而居,很难在一个地方长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食物更加难以满足需要。原始人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农耕在畜牧业之后出现,源于原始人发现牲畜反刍、粪便中的种籽生长。

无论如何,农耕工具的发明、改进,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后人把这些成果归于神农氏,反映了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