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幽灵,一个名叫摩托车的幽灵,在这片土地上飘荡。

摩托车,英文名是:motorbike。motor是内燃机的意思,bike是自行车。所以,摩托车真名应该是内燃机自行车。

现在,把内燃机换成了电机,就有了电动自行车。

所以,这么看,电动自行车压根就是摩托车的平替,而不是为了替代自行车的。至于自行车,据我观察,它已不是我们城市上下班通勤的主流交通工具了,反正我周围骑自行车的不多了,都换成电动了。

但摩托车可是机动车啊,如今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却成了非机动车,好奇怪。

这就好比规定特斯拉限速25,拆了后视镜,然后给车里扔两脚蹬子,它就成了非机动车一样。

这个分类好诡异,难道不是应该有电机和内燃机驱动就属于机动车,没有的才是非机动车吗?

而且不许电动自行车装后视镜的规定,我很不理解。以我骑自行车和电动五六年的经验,有后视镜真的会更安全。拐弯或者变道时扭头看后边,真的影响骑行安全。

后视镜和头盔,都是保护我们骑行更安全的,结果一个不让装,一个必须戴。感觉就像汽车拆了倒后镜,但要求必须季安全带。又不想让你活,又不想让你死,不理解。

而这的理由居然是:为了个电摩区别开!

电摩,对了,这个也得好好说一说。都说国标电动自行车,那不符合国标的电动又算什么呢?对了,都算电摩。可是虽然我们叫它电摩,它就真是电摩了?世界上有电摩这种东西吗?摩托车真名是内燃机自行车,那电摩怎么说,电动内燃机自行车吗?它有内燃机吗?

仔细想一下,它只是长得像摩托车,但它才是真正的电动自行车,完全体的电动自行车。至于像摩托车,就像所有现在的电动汽车也和汽油车长得一样,只是换个发动装置,样子一样很正常。

至于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我只能称它为被阉割的电动自行车,一个规定出来的工业垃圾。

我们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满大街跑着这种玩意,说实在的,太丢人了。

还有那个脚蹬子,别再强制要求安装了,太鸡肋了。现在厂家的电池和电机技术很成熟了,电动一般不会突然坏路上的。就算没电了,路边找个充电的地方也不难。

而且因为限重,脚蹬子都做的很小很简单,加上电动本身比较重。真到用它的时候,就会是一场灾难。我有次电动没电了用脚蹬,三分钟没蹬出200米,膝盖都酸了。最后推着找了个充电的地方。

现在我们想一想电动自行车总在机动车道,影响机动车行驶,是什么原因呢?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大家都穷,城市里没有那么多摩托车,等到了九十年代摩托车多起来的时候,以北京广州为首的各个城市又以各种原因纷纷禁摩。不是说它们禁摩不对,只是这样,摩托车没长时间大规模地出现在城市中。

而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正是我国城市大建设的时期。由于禁摩,大部分规划者在规划交通时,都不会去考虑摩托车的出行问题。而在城市建设好后,作为最适合城市通勤的摩托车虽然被禁,但平替的电动自行车顺势而生,成为通勤的主流。只是,电动通勤的路,太窄了。


非机动车单行道


所以我希望,还电动自行车一个机动车的身份,给它一条机动车道吧。让它有地方畅快前行。

至于电动不按交规行驶,尤其是闯红灯,我想问一句,你的城市,有在管理电动自行车吗?

我说一下我所在城市的情况吧。新国标出来以后,强制所有电动上了牌,不符合新国标,交个两三百,也能上牌。然后呢?就没然后了。你要说交警在路边查车,上牌的电动和没上牌的自行车一样查,两个处罚力度啥的都是一样的。

换个思路想一下,现在交警管理一个城市主要靠什么,靠交警在路口指挥和查车吗?一个城市才有多少交警。相信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日常交通管理主要是依靠红绿灯和电子摄像头抓拍。那我问你,你被摄像头抓拍过吗?

我所在的市,号称拥有全国最多的电子摄像头,却没一个抓拍电动的,别说电动了,它们连摩托车也不拍。以我肆意妄为的想法,可能交管部门就没有交管用摄像头监管摩托和电动的系统吧。而且不仅这个市,周边的两个市也是一样,我都怀疑全国是不是都没摄像头抓拍电动和摩托了。

没有天生的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人。我希望交管部分丰富自己的监管手段,使城市交通更顺畅,而不是出现问题就一禁了之。

之前某市禁行电动自行车,私以为就是管理手段不足,对当年的禁摩形成路径依赖。但我很担心我所在地城市有样学样,所以我写了如此多,只希望我以后很多年都可以骑电动上下班。